close

臺灣地處亞熱帶,時序進入氣候溫暖的夏季、初秋之際。 正是蟑螂、蒼蠅及病毒、細菌茲長的季節。 當受到病菌污染的食物、飲用水進入人體消化道時,會產生上吐下瀉(可同時或單獨出現)、腹部絞痛、腸鳴或發燒就是俗稱的『急性腸胃炎』。 其中腹瀉是指大便的硬度減少(含水量增加),一般還會伴隨有排便的頻率增加且總排出量會超過正常平均量(約200克/天)。 而腹瀉發生時間少於2~3週者稱為『急性腹瀉』。


急性腸胃炎(急性腹瀉)可經由多種不同的病原體引起,常見的病原體包括細菌(如葡萄球菌、大腸菌屬、副溶血性弧菌及沙門氏菌)和過濾性病毒(如輪狀病毒、腺病毒及諾沃克類病毒)。 其他病原體包括引致霍亂、痢疾的細菌。 急性腹瀉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人仕,當中尤以兒童最容易受影響。


由細菌引起的急性腹瀉一般潛伏期為數小時至五天,病毒引起的則約為一至兩天。 急性腹瀉病人會有頻密的稀爛或水狀大便,有些人會出現惡臭,有些人則沒有味道,其性質會隨著不同的病因而有所差別。 排便次數每日可達1—20次不等。 有些人會出現嘔吐及發熱,部分有間歇性腹痛、腹鳴現像發生。 病毒感染者會出現發燒、咳嗽等類似感冒的症狀,接著才出現嘔吐及解水便。 急性腹瀉病情通常溫和,經由腹瀉將不潔毒素、菌原排出後,一般會自然痊癒。 但在部份較嚴重的個案可能會在大便中含有黏液或血點或引起腸麻痺、脫水及休克的情況。


急性腹瀉一般為自限性,不需進一步檢查。 但若出現高燒、脫水、休克、血便時,則應做診斷性檢查包括: 血液及生化檢查、糞便檢查甚至直腸大腸鏡檢查。 病患亦應將出國旅遊、食物、服用藥物等病史提供給醫師,供進一步評估其可能致病因素。
急性腹瀉病人通常不需要住院,但若是嚴重的急性腹瀉,則病人可能因水分和電解質的失衡而死亡,這時就需要住院接受治療。 若病人伴有腹痛或者出血時,也需要住院。 除了給病人補充水份、電解質、養份等支持性療法外,要針對基本病因加以診斷治療(若為嚴重感染症,就要加用抗微生物藥劑)。


預防急性腹瀉/ 腸胃炎之最佳方法應為:

 1) 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要經常洗手,尤其在進食前、準備食物前及如廁後。

 2) 保持良好的食物衛生,避免進食生的食物、勿食不新鮮食物及不潔飲用水。

急性腹瀉/ 腸胃炎患者就醫後之注意事項
1. 按時服用藥物並多休息。
2. 仍有嘔吐現象或腹瀉次數頻繁者可暫不進食,至少休息4到6小時,讓腸胃道休息。
3. 待嘔吐停止,可以先嘗試攝取少量開水或電解質液,待症狀逐漸改善在考慮少量清淡飲食。
4. 飲食以清淡為原則,如開水、口服電解質液、清湯、鹹餅乾、清粥...等。食物要新鮮,烹調要完全;刺激性、油膩的、辛辣、及不易消化之食物均應避免。
5. 進食時需細嚼慢嚥,並以少量多次的方式,以減輕腸胃的負擔。
6. 需2到3日症狀逐漸改善,待大便成形後,才可恢復平日飲食。
7. 若有以下症狀時,需立即返院:上吐下瀉不只、腹部劇烈痙攣性絞痛、糞便帶血、高燒不退、抽搐、虛弱無力等不是之症狀時。
8. 腹瀉若超過3週應與醫師討論近一步檢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lisa_ivi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