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越冥王星,打開新視野

 

這是一趟孤獨而漫長的旅程。美國航太總署(NASA)的新視野號(New Horizons)探測船在今年7月14日來到冥王星附近,距離僅約1萬2500公里,是人類至今最靠近冥王星的一刻。新視野號獨自在太空中飛行了九年 多、行經約50億公里,它的遠大志向是航向最遙遠的「行星」,可是只要太空中的一粒小石頭打中了新視野號,這趟旅程便可能無疾而終、辛酸無人知。然而新視 野號的目標冥王星,其實也有一段悲慘的身世,這一切要從19世紀說起。

19世紀末,天文學家分析了天王星與海王星的質量與軌道,發現無法滿足這兩個行星的運行方式,便推論海王星軌道之外應該還有另一個天體。他們把這個可能存在的太陽系第九號行星稱為「X行星」,費盡心力卻始終找不到謎樣的X行星。

黑暗邊界的謎樣天體

直到1930年,年輕的天文學者湯博(Clyde Tombaugh)在羅威爾天文台終於拍下X行星的身影,轟動全世界。大家都想為X行星命名,大量的信件湧入了天文台,經過投票後,X行星正式取名為冥王 星(Pluto),列為太陽系第九個行星。(Pluto是羅馬神話中掌管冥界的冥王,此名稱非常適合駐守在太陽系黑暗邊界的這個天體。)

這個難以捉摸的小天體正式登上行星寶座,但是椅子還沒有坐熱,卻面臨新的危機。1992年,天文學家利用夏威夷茂納開亞火山的2.2米望遠鏡,發現了一個 遠在海王星軌道之外的天體;隔年,他們找到第二個天體。截至2005年為止,天文學家陸續發現好幾個大小接近、甚至超過冥王星的冰凍天體。這些事件動搖了 冥王星的地位,一個重要的問題浮現:「何謂行星?」我們仰望天空之際,看見越來越多的新天體,卻壓根沒想過這個問題。

我們說太陽是恆星,因為太陽藉由核融合而自行發光;行星繞著太陽運行,靠著反射陽光而發亮;有些小天體也繞著太陽運行,稱為小行星。後來,我們在海王星軌道之外找到好多天體,有的比冥王星還大。

其實行星與小行星間的界線本來就有點模糊。我們到底該把繞著太陽運行且比冥王星大的天體稱為行星?還是乾脆把冥王星從九大行星之列除名?如果冥王星真的算是行星,為什麼體積大的小行星不算呢?

天文學家開始對於行星的定義爭論不休,甚至連報紙與博物館都加入了戰局。2006年8月,國際天文聯合會(IAU)做出結論,對行星下了明確的定義:一、繞著恆星運行;二、質量足以使得本身形成球狀;三、足以清空軌道附近區域,該範圍內沒有其他大小相當的天體。

這樣的定義並非文字遊戲,這反映出我們已經更了解太陽系與其他行星系統的結構。這些行星系統是由於吸積作用,使得許多塵埃逐漸累積成較大的天體,最後形成 數量不多、但質量較重的天體──行星,以及數量很多的小型天體──小行星(主要由金屬與岩石構成)與彗星(主要由水冰與塵埃構成);它們是行星形成過程遺 留的碎片。對於冥王星來說,致命傷就是第三點,冥王星附近有個大小相當的天體──冥衛一(Charon),直徑大約是冥王星的一半。冥王星遭人一腳踢出行 星之列,降級成矮行星。(Charon是冥河的擺渡人,帶領亡靈前往冥界,使用此名稱,恰如其份。)

讓時間稍微倒轉一些,回到2006年1月,距離冥王星非常遙遠、在太陽系的某個角落──美國弗羅里達州卡那維爾角,新視野號成功升空,預計前往太陽系的黑 暗邊界──冥王星與庫伯帶,觀測數個庫伯帶天體(包括冥王星,冥王星是庫伯帶中最亮的天體),直到探測船的燃料耗盡。但是NASA曾經一度打算取消新視野 號,所幸有一組科學團隊成功救援,最終才得以執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lisa_ivi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