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媒體財經俱鑽研;電台文字兩相宜。

文:盧燕俐

 

反服貿學運已進入第七天,昨天甚至發生了令人遺憾的衝突事件。馬總統在國際記者會上像是政令宣導,一再強調簽訂服貿是「為了台灣經濟的發展」,但顯然學生並不認同。究竟,學生們內心在擔心什麼呢?他們的疑慮又是什麼?

 

根據我在現場的觀察,以及和多位學生的互動,學生們顯然對「服貿=台灣經濟向上提升」有大大的問號,包括:台灣對中國開放但中國不開放的項目,有電腦、通訊、配銷、運輸等,明顯不對等的服務,似乎更加速資金外流,使產業空洞,更不要說就業機會被剝奪。

 

偏偏有疑慮的部份,政府就算開了公聽會,但依舊是政令宣導的態度,還是缺乏實質溝通;而馬總統記者會上強調政府已針對受損產業,編列982億元的救 濟金,仔細一聽,又是老調重彈,這982億元是原先就編列在ECFA底下的救濟金,根據《商業周刊》去年九月的報導,「這方案是把經濟部、勞委會既有的產 業和勞工協助措施包裝進來,以免預算總數不夠看,估近九成預算都是既有業務。」顯示政府又是急救章作法。

 

當然,馬總統口口聲聲說,「先和中國簽服貿,才有機會和他國簽TPP和RCEP」,表面上有理,實則混淆視聽,畢竟馬總統過去言論太常跳票,難以讓 人放心。像是當初簽ECFA時,政府說GDP將提升到3%以上,但這三年來,台灣的GPD成長不但沒超過3%,且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更遑論,此次服貿政府的評估報告裡,GDP將因此成長僅0.025%,這樣微不足道的數字,拿去拼產業轉型、拼內需、拼觀光,不是能走更長遠的路 嗎?前衛生署長,上次總統大選時也幫忙拍競選廣告的楊志良說的好,「簽訂服貿的結果,就是圖利少數財團,經濟成長的果實由少數人分享,苦的是多數百姓。」 馬總統應該不會不知道吧。

 

最讓學生害怕的還是香港的經驗。這些年香港房價狂漲,工資不漲,唯一上漲的產業是建築業,因為炒房需要建築工人,台灣難道要成為下一個香港嗎?年輕人薪水已經夠低了,還能再承擔物價持續狂漲、但薪水不動如山的窘境嗎?

 

還有最關鍵的,服貿協議裡,中國人只要投資20萬美元就可申請兩人來台,可能出現「假投資真移民」的問題,相較其他歐美澳國家,動輒需要百萬美金以上,台灣門檻是否過低?是否已為中國移民敞開大門?


有學生告訴我,「因為馬總統的孩子都不在台灣就業,所以服貿簽了之後,對他的後代沒影響!」真的是這樣嗎?以上種種問題,希望政府誠實以對,解決學生們的擔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lisa_ivi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